海报新闻记者 秋静 周凌峰 烟台报道 重力一号(耀二号)运输火箭主体在烟台市海阳完成总装和测试,即将从海上再次飞上天空,山东省商业航天发展史掀开了新篇章。 10月10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政策吹风会,解读《山东省加快民用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多项措施》(以下简称《多项措施》)。与往常不同的是,本次发布会地点直接选择在烟台市海阳市。这不仅是因为在火箭发射场推行新政策的决心,也因为这份政策文件被作为“航天强国”战略的支柱,勾勒出未来的“建设规划”。山东民用航空航天产业。那么,以“出海发射”为支点,以“全链条协同”为背景,山东省如何为这一新兴产业注入强劲动力?海报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找到了答案。锚定国家战略:这一政策为实现“航天梦”制定了精确的“路线图”。这既是山东省商业航天协议的基本跟进,也是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的一步。 “若干举措”的出台,旨在将地方产业发展纳入国家航天通用协议,在技术攻关、绿色施工、安全监管等方面与国家产生共鸣,展现“山东力量”,为大局作出贡献。除了高层设计明确外,政策的“目标”也更加明确。到2027年,山东省将具备年产100枚运载火箭和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将产生一系列国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搭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平台。记者注意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多项举措”正将这一问题分解为“三个途径”。不仅强化了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的独特优势,而且瞄准了火箭、卫星研发制造、数据应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还要依靠山东完整的工业体系基础,释放制造业潜力,推动产业从“来料加工”向“全链条协同”跨越。山东省工业厅副厅长严杰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山东省初步形成了“天上有星、地上有箭、海上有船、天上有网”的商业航天产业链发展格局。 “若干举措”的实施,将提升这一“格局”的竞争力,加速山东民用航天产业从国家战略的“参与者”走向“引领者”。海上发射+全链条设计:山东省的“差异化能力密码” 在全国民用航天领域,山东省的“感知”从未如此清晰。 “海上发射”的独特优势是其前进的关键。截至目前,东方航天港已累计完成19次海上发射任务,将127颗卫星送入指定轨道。其下水能力在公海每周可下水两次,在深水每两周下水一次,在日本名列前茅。 “东方航天港”是我国首个项目专业自航式远洋发射船,可实现5级海况航行、4级海况下水,综合性能国际一流。更难得的是,山东并没有停下来。 “启动领先”,而是以此为导向,打造“箭、星、支持团队”一体的全产业链设计。在火箭制造领域,山东长征火箭、东方航天等企业已具备年产50枚固体火箭的生产能力,“引力一号”运载火箭更是创下“全球最大、运载能力最大的固体火箭”纪录。在卫星产业方面,济南艾特卫星生产线一旦投产,将达到年产10.05万公斤卫星的生产能力。在轨的64颗吉利星座卫星已实现除南北两极之外的全球实时覆盖。支持链接表示,威海膨胀纤维的高性能碳纤维、烟台东方蓝天钛紧固件、青岛智腾微电子的传感器等均在航空航天领域名列前茅,并表示“主要零部件自主可控和支撑,已形成了国家能力领先全国的产业生态格局”。记者了解到,这 “发射+制造+保障”的全链条优势,让山东在商业航天产业爆发期具有不可替代的存在。不仅完成了“卫星飞上天”的使命,而且实现了“从火箭研发到卫星应用”的全服务流程,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大核心领导+多点合作:构建“全球协同”商业新格局 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ic空间设计。 《若干措施》明确提出了山东省“差异化设计、特色发展”的思路,推动形成“三核引领、倾斜辐射、多点支撑、逐步发展”的产业格局。作为“核心中的核心”,烟台以东方航天港为交通设施,吸引了30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建成“海上发射技术区、卫星火箭制造区、航天信息服务区”等功能区块,实现火箭“工厂转运登舱”两小时快速响应时间。由济南和泰安组成的省会城市群专注于液体火箭制造和测试。齐鲁航天信息学院、航天信息大学(筹)等高能平台在此汇聚,成为工业的“源头”创新。青岛以测控服务和海洋遥感应用为重点,测控能力覆盖国家重要工程和商业船队运营,形成了“起步在烟台、研发在济南、应用在青岛”的协同发展模式。这种“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共赢”的设计,将避免同质化竞争,使山东省民用航天产业从“单点发展”走向“全面发展”,为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提供空间支撑。政治+金融+创新:为行业注入“可持续动力”。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硬政策”和“软环境”双重保障。 “各项措施”以“要素报价”为基础。构建“金融+金融+创新”综合支撑体系在资金支持方面,政策规定,对海上发射项目,按照不超过相关保费总额35%的比例,给予每个项目不超过300万元的保险补贴。卫星数据计算能源交易场景和卫星应用的大模型产品,分别给予不超过500万元和100万元的补贴。每年培育和选拔10家左右的企业。 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对竞争力高、配套服务水平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民用航天企业,每家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在金融层面,山东省先后设立中科航天基金、东台海洋能源基金、海阳航天基金等三支商业航天基金。累计投资商业航天项目90个该基金投资金额超过80亿元。未来,将吸引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民用航天领域。在创新平台方面,山东省济南航天信息研究院、山东省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与高性能特种合金应用重点研究院、山东省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再利用技术等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山东省商业航天。统筹推进“中华”热物理实验装置等科技设施建设,加快火箭回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科技创新动力源,为技术攻关提供“有力支撑”。关于人力资源服务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以“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利用人才”为重点的措施,并提出了财政、金融、资本等扶持政策,破解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瓶颈”。更贴心的是,这些针对企业的政策将通过“鲁汇通”平台来落实,“不用申请就享受,申请立即享受”,让企业快速获得支持,又不会“断腿”。从“首次海上发射”到“全产业链布局”,从“一点突破”到“全领域合作”,山东民用航天产业的每一个阶段都扎实而坚定。 “若干措施”的出台,只是一份“政策文件”,更是山东省下达的建设航天强国的“行动方案”。未来,随着液体火箭入海发射,火箭回收再利用技术的进步,实现产业化500亿元的工业规模,山东省将在“采箭、追星、达海、问天”的征程上,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描绘出更加精彩的“山东版”。